引领绿色低碳未来 生物质能成全球能源转型新引擎
来源:tvt体育 发布时间:2025-04-19 01:16:202025-04-19
当前,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属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 ...
当前,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属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物质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是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但我国生物质产业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近日,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迈向新征程的关键一年。面对重重挑战,生物质能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键举措。”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表示。
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生物质能兼具零碳生态循环属性,是实现碳达峰、
“党中央、国务院很看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鼓励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相关联的内容已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程慧强表示,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可实现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总经济师郭智表示,生物质能作为能源领域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电、热、油、气等应用层面都实现了清洁、高效的利用和适量的替代,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脱碳转型提供了支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质能是唯一能以固、液、气多种形态,通过发电和非电利用对能源作出贡献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强调,要着重注意“生物质制造有机化学品”的发展趋势,通过生物质衍生化学品替代化石原料制造,推动生物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已成为生物质产业助力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生物质气化等技术的突破,将为农产物对工业品实现部分绿色替代提供可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认为。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红卫也认为,发展生物质能不仅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补充,更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在生物质能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林废弃物、城乡垃圾等生物质资源极为丰富,堪称全球生物资源最富集的国家之一,这也为我国加快发展生物能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薛红卫表示。
当前,生物质能正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为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支点。国际能源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生物质能约占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总量的55%,在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展现出无法替代的潜力。
“稳定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可靠的能源结构。”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主席马克布朗表示,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靠且可再生的能源,能够为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
“现代生物能源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隐藏的巨人,超过一半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来自现代生物能源,是风能和太阳能总和的两倍以上。生物能源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应用广泛。”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高级能源分析师伊尔卡汉努拉表示。
伊尔卡・汉努拉介绍,全球对于生物质能的需求在逐步扩大,最主要的需求集中在中国、巴西、欧洲、印度以及美国。到2030年,生物质能将会再增加4倍,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比例超5%。
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生物质工作组主任矢野贵久介绍,当前,日本生物质能发展方向主要围绕纤维素乙醇、SAF燃料等生物液体燃料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绿色创新基金支持研发技术、项目落地,以解决生物质能生产面临的技术瓶颈、原料供应等难题。
过去10年,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和部署的全球领导者。于彤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083亿千瓦时,生物质供热约5亿焦耳,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亿立方,生物质供热量折合标煤2.1亿吨左右,规模化的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将近200座。此外,生物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生物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尽管生物燃料有许多好处,但大规模开发面临土地利用、温室气体净排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或粮食
等可持续性问题的挑战。”伊尔卡・汉努拉表示,建议应建立健全监管框架,通过透明、科学的
据《2025中国生物质产业高质量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生物质产业将呈现技术突破驱动效率提升,应用场景多元化,政策市场双轮联动的特征,通过绿色金融与标准体系完善,实现更多社会环境价值。
“中国的能源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近4%,但沼气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我们预计中国的沼气和BNG(生物天然气)在未来几年将继续稳步增长,在2030年之后加速增长,同时中国液态生物产量也在逐步扩大,增幅接近50%。”伊尔卡・汉努拉如是说。
伊尔卡・汉努拉补充说,未来产量进一步增长将取决于创新将技术大规模推向市场的能力,以及确定最适合当今条件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力。
薛红卫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格外的重视生物质能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相关团队通过深入开展生物质能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高效转化与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在生物质能能源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在于彤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能源消费端的革命性变化,交通领域的低碳化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海运和航空燃料的低碳化任务艰巨。
于彤表示,要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我们国家生物质能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质能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的推动我们国家生物质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一定要通过对生物质全产业链的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以精准、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生物质能在多维度实现重大的突破,确保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郭智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认为,发展生物质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转变固有观念,除技术创新外,还应重视应用场景、模式、政策等的创新。农林废物量大面广,具有资源与环境二重效益,应赋予农林废物战略资源属性,以提高其战略地位。
作为专注于生物质能源设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重齿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公司积极创新,推动设备智能化与节能化升级,助力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推动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制度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生物质能是绿色科技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突破高效转化规模化应用等瓶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化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制度优化,激活市场活力与社会参与,让生物质能的创新成果从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
【通告〔2025〕8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2024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的通告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绿色低碳案例 电水气融合“知算用”一体的碳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