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盎撒人有着一套惯用的手段,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贴上一个看似高贵的标签,似乎这样就能让自己的行为变得理直气壮。这样一个世界本质上依旧是弱肉强食的,倘若自身不努力,就必定会遭受他人的欺负。更过分的是,他们不仅欺负你,还会打着高尚的旗号再踩上一脚,一旦你反抗,就会被污蔑为反人类、反现代文明。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唯有自己争气,否则就真的可能生生世世遭受欺凌。
回溯到2022年8月22日,丹麦哥本哈根市长安诺生正式公开宣布,该市放弃在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年8月4日,德国下议院也撤销了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的法案,允许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天然气进口以及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共同进入电力市场。
德国原本雄心勃勃,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100%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彻底摒弃煤炭这种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方式。然而,现实却给了德国沉重一击,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面临中断,而美国的天然气价格高昂,且储存难度大。在这样的困境下,德国不堪重负,不得不重新启用火力发电。即便如此,德国仍坚称2045年碳中和的目标不会改变,可众所周知,烧煤显然与碳中和的目标背道而驰。当时,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同样如此,而发达国家则承诺在2050年实现这一目标。
在这场全球行动中,欧盟表现得最为积极,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国率先表态,打算在2045年提前实现碳中和,期望引领其他几个国家跟上步伐。然而,除了德国,其他几个国家虽未公然宣称放弃碳中和,但都在暗地里重新启用煤炭。
法国在2022年冬天重新开启了于当年3月关闭的圣阿沃尔德火电厂;奥地利总理宣布重启梅拉赫区的火电厂;荷兰能源部长宣布内阁将修改法律,解除对本国火力电厂35%容量运行的限制;希腊将火力发电厂的退役时间推迟到2028年,并且加大了煤矿开采力度。
在俄乌战争刚刚爆发之际,欧盟还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一个RE power EU能源计划,计划在2030年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从40%提高到45%,并在2030年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但到了2022年7月,这一目标又改回到40%,明显退缩了,2030年的能源目标也从13%下调至9%。为了让使用传统能源变得“名正言顺”,欧盟甚至将天然气和核能也贴上了绿色标签。
在2021年,欧洲总共消耗了571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其中3410亿立方米依赖进口,而这当中42%来自俄罗斯。实际上,欧洲每年进口动力煤的70%同样来自俄罗斯,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之深可见一斑。俄罗斯的天然气主要是通过北溪1号管道、亚马尔欧洲管道、Velke Kapusany三条管道输送到欧洲,是欧洲人维持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之一。一旦失去俄罗斯的天然气,他们就只能向美国购买LNG,但美国的LNG每年最多只能填补150亿立方米的缺口,且价格贵得离谱。
以2022年3月为例,俄罗斯每吨LNG成本为4736块钱,而美国则高达9351元,如今价格恐怕更高,欧洲根本难以承受。2021年欧盟从美国进口了223亿立方米的LNG天然气,即便加上2022年预计的150亿立方米,依旧远远没有办法弥补俄罗斯减少供应后留下的巨大缺口。
碳中和这一概念最早由欧盟提出,并且欧盟在推动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最为积极,可他们恐怕自己也未曾料到,如今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碳中和,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以及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一定要通过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来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或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实现正负抵消的零排放。2015年,《巴黎协定》正式签订,该协定要求将全球气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两度以内,并每五年对各国的减排贡献进行审核检查,自此,全球碳中和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欧盟主导碳中和行动,表面上是为了控制温室效应,保护地球环境,但实际上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从宏观层面来看,欧盟试图借此制约美元,摆脱石油美元体系的束缚;从微观层面来说,通过提出碳总量限制,打压和收割发展中国家。打击美元的核心在于打击石油美元,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绑定,会削弱化石能源的价值,促使各国更多地采用新能源,这无疑是将沙特等石油出口国逼入绝境,就连沙特自己也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根据《巴黎协定》,每个国家都被分配了相应的减排任务,如果没办法完成减排目标,就会面临高额税款,国家的市场也会受到限制。当然,如果自身减排无法达标,也能够最终靠碳交易从其他几个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握着高端制造业,将那些污染重、高能耗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自身碳排放量相对较少,而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较多。如此一来,欧美国家便能够最终靠出售碳排放指标,不断薅发展中国家的羊毛,利用这样的形式锁死发展中国家的上升通道。
碳指标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以五菱宏光MINI为例,这款车的售价低得超乎想象,卖一台车仅赚89块钱,但其主要盈利点在于碳积分,一年靠碳积分就能赚取十几亿。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渴望引进其他省份的一些高能耗产业,尽管这些产业质量可能并不高,但在他们看来,有总比没有强。然而,各地干部都表示,由于受到碳积分的限制,引进这些产业时总是困难重重。
据联合国预测,碳交易市场未来规模将达到3.5万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庞大市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2010年柴静采访丁仲礼院士的那个著名视频,当时丁仲礼院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耍流氓,试图用碳排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丁院士的观点实事求是,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转变。中国不仅热情参加碳排放相关事务,而且参与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实现了角色的逆转,不仅没有被碳排放限制住发展,反而从中获益匪浅。
要实现碳中和,通俗来讲,就是要减少燃油车的使用,避免用煤发电,转而采用新能源来替代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新能源通常包括风能、光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而清洁能源一般指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大部分与新能源的范畴有所重叠。
在我看来,这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水能,也就是水电站。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发展了许多年,是非常好的能源形式,但由于大家对其太过熟悉,在归类时没有将其纳入新能源的范畴。
要实现碳中和,重点是发展新能源。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异军突起,迅速超越了发达国家,这完全出乎欧美的预料。中国能取得如此成就,依靠的是一个强大的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央集权大政府体制下特有的优势,其他几个国家难以复制。
在旧有的工业体系中,例如燃油车发动机领域,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因为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会触及到别人的专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已在这些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但只要是新兴的工业体系,除了极少数顶尖稀缺的科学领域,中国的发展速度都极为迅速,因为在新兴领域大家几乎是同时起步,没有谁比谁领先100年的巨大差距。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广阔的地域空间,此时大政府的优势便得以充分体现。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太阳能技术由美国人在1954年率先发明,他们最早研究出硅光伏电池,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航空卫星太阳能发电领域。在21世纪之前,美国的光伏产业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直到中国决定全力投入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最早的光伏产业是由施正荣等人引领起来的。
施正荣在2000年时,在澳大利亚就已拥有14项太阳能专利,他敏锐地察觉到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于是带着笔记本电脑和一把牙刷毅然回国创业。在无锡市政府的投资支持下,他创办了无锡尚德,仅仅一年后,产能就达到了10兆瓦,这一产量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的总和。
2004年,在苏州靠做外贸发家的江西吉安人彭小峰,在去欧洲出差时,了解到光伏产业的远大前景,当即决定投资光伏领域。2005年,江西新余市政府提供了2亿元配套资金,邀请彭小峰到新余成立了赛维集团。仅仅过了一年,赛维就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商,并在2007年成功在美国完成IPO,这也是当时中国顶级规模的IPO。同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跃升至1088兆瓦,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光伏产业产量便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多晶硅价格暴跌九成,光伏产业瞬间陷入困境。2011年,价格低且质量过关的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对美国的Solarworld Americas公司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企业集体向美商务部诉讼,以中国光伏产品扰乱太阳能市场为由,要求制裁中国光伏企业,并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2012年9月,欧盟也以同样的理由对中国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中国几百家企业,涉案金额高达200亿美元。这一系列打击让中国光伏企业遭受重创,当时许多人都预测中国光伏产业即将走向末路。但从这件事也能够准确的看出,在新兴起的产业领域,只要是与其他几个国家同时起步,欧美人很难在竞争中战胜中国制造。因他们一直处在优势地位,各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开始耍无赖,指责中国搞倾销,并用高额关税来打压中国产业的发展。
就在中国光伏产业岌岌可危之时,中国政府及时出手,加大补贴力度,出台有关政策,全力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再加上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光伏产业得以起死回生。
但随着补贴政策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骗子企业来骗取补贴的现象。不过,这只是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中国的电动车、光伏、芯片三大产业在发展初期都得到了政府的补贴,也都曾出现过骗补的情况,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诞生出强大的本土企业。那些仅仅因为看到骗补现象,就否定补贴政策以及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无疑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或许永远正确,但他们永远无法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光伏产业在随后的几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巨头,如天合光能、阳光电源、隆基股份、协鑫集团等,这一些企业如今都已成为全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军者。欧美的反倾销措施不仅没有扼杀中国的光伏产业,反而促使中国光伏产业进行了优胜劣汰,使其再次稳固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到了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并网总容量更是实现了全球七连冠,突破3亿千瓦大关。在全球光伏产业2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15个席位,全球晶圆产量前十均来自中国,96%的晶圆都由中国制造。能预见,在未来,中国在光伏领域仍将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的风能发展同样成绩斐然,在2021年,中国以328973兆瓦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第二位美国的两倍多。2021年,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一骑绝尘,直接跃居世界第一。正因如此,碳中和对中国是有利的,所以中国转而积极支持碳中和行动。
而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困难重重,莫迪表示印度要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但前提是发达国家必须要提供1万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否则印度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碳中和原本是欧美国家精心布局的世纪阳谋,没想到却被中国成功逆转,为我所用,如今中国正充分受益于碳中和,风电、光电、新能源车、锂电池等产业都因此蓬勃发展。
那么,欧洲在2022年因为俄乌战争重新启用煤炭发电,放弃了2025 - 2035年的碳中和目标,他们是否会全面放弃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欧洲不会轻易放弃他们苦心经营的这盘大棋,即便出现了中国这样强劲的对手,但他们依然能够最终靠欺负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维护自身利益。虽然欧洲自己制造的光伏产品价格昂贵,但他们能够购买中国的产品,不惜砸钱也要打压其他发展中国家。
2022年1 - 5月,欧洲地区进口中国光伏组件同比增长144%。欧洲的态度很明确,既然无法在竞争中击败中国,那就选择与中国合作,同时寻找其他几个国家作为垫脚石。欧盟依旧坚持将2030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从40%提升到45%,德国计划到本世纪末,全国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实现三倍增长,从当时的一百一十七吉瓦增加到三百六十吉瓦。中国各厂家也在积极做出响应,疯狂扩产,扩建中的产能在两年投产后,相当于34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的年产能。欧洲也逐渐认清现实,既然无法压制中国,那就去欺负其他国家。
最后,不得已提的是,在2022年美国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这个法案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仿佛是专门为科学发展做贡献的,但实际上,这是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记“阴招”。美国深知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相对薄弱,企图通过这一个法案给中国下套。这就是盎撒人一贯的手段,无论做什么都要贴上一个看似高尚的标签,让自己的行为显得理直气壮。
这个世界的本质从未改变,依旧是弱肉强食。曾经他们也是这样对待中国的,但中国凭借自身的努力发展起来了。当他们在某个产业无法压制中国时,才会在这个产业上与中国心平气和地对话。新能源产业已经让他们学会了这一点,我相信,虽然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但中国打破美国的封锁,让他们在这样的领域也能心平气和地交流,这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工业革命以来,将地层中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及天然气等)开采出来,燃烧利用生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化石能源不仅是一类能源,而且还是一类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物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将化石能源的能量和元素同时高效利用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科技工业路线,能形成化石能源固碳利用的能源工业和材料工业路线,综合经济效益更好! 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经济可行的根本途径。